你还记得你在论坛交的第一个朋友是谁吗?
《论坛初恋:80后网事回忆录》2000年代初的互联网,还没有微信、微博、抖音,更没有算法推荐。那时候,我们泡在搜狐社区、天涯论坛、猫扑、西祠胡同里,用“斑竹”(版主)、“顶”(支持)、“沙发”(第一个回复)这些如今看来充满年代感的词汇交流。我们在虚拟世界里相遇,用文字构建友谊,甚至发展出比现实更纯粹的情感联结。
第一次注册ID:小心翼翼的数字身份
在论坛交朋友的第一步,是给自己取一个“网名”。那时候的ID大多带着中二气息,比如“青衫客”“墨香公子”“夜风听雨”,或者直接用星座+数字的组合,比如“天蝎123”“水瓶77”。密码则通常是生日倒序+“LOVE”,生怕被别人破解。
注册完账号,第一件事就是逛版块——文学、音乐、游戏、动漫、体育……每个板块都像一个小世界,而我们这些刚上网的菜鸟,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,兴奋又忐忑。
第一次发帖:紧张又期待
发帖是论坛社交的第一步。你得先在Word里打好草稿,反复检查错别字,再用ACDSee裁剪好图片,最后小心翼翼地点击“发表”。等待页面刷新的那几秒,心跳加速——如果帖子被加精,或者有人回复“顶一个”,那种成就感堪比现在发朋友圈收获100个赞。
我记得我的第一篇帖子是在搜狐社区的“校园杂谈”发的,内容是关于《灌篮高手》全国大赛的预测。没想到第二天一看,竟然有十几条回复,有人赞同我的观点,有人反驳,还有人私信问我:“你也喜欢流川枫吗?”
第一个网友:从文字到现实的羁绊
在论坛里,你可能会因为一篇帖子、一句回复,和一个陌生人成为朋友。我的第一个论坛好友叫“夜风听雨”,是个喜欢写诗的文艺青年。我们因为同喜欢村上春树而相识,他在帖子里引用了《挪威的森林》,我回复了一句“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”。
就这样,我们开始私信聊天,从村上春树聊到王家卫的电影,从披头士聊到周杰伦。那时候的网友见面还很罕见,但我们会交换QQ号,在深夜用OICQ(QQ的前身)聊天,听着“咳嗽声”和“敲门声”的提示音,感觉像在进行某种秘密仪式。
后来,他告诉我他叫李默,在南京读大学。再后来,我们真的在2005年的上海书展上见过一面——他穿着印着村上春树头像的T恤,我带着《海边的卡夫卡》去签售会。现实中的见面比论坛里的文字更真实,却也少了点网络时代的纯粹感。
论坛时代的友情:没有滤镜的真诚
现在的社交网络,点赞、评论、转发都成了数字游戏,而论坛时代的友情却更纯粹。我们因为共同的兴趣相识,用文字交流思想,甚至会为了一个观点争得面红耳赤,但第二天又会互相道歉、继续讨论。
记得天涯社区的“煮酒论史”板块,有人写长篇历史分析帖,下面跟帖的人会逐条考证、补充资料,像一场跨越时空的学术辩论。猫扑的“八卦区”,大家编段子、玩梗,创造出最早的互联网流行文化。西祠胡同的“同城板块”,甚至有人组织线下聚会,成为现实中的朋友。
论坛没落,记忆永存
后来,博客兴起,微博崛起,微信统治社交,论坛逐渐被遗忘。那些曾经热闹的板块,如今要么关闭,要么只剩零星几个老用户还在坚守。
但那些在论坛里交的朋友,那些熬夜灌水的夜晚,那些因为一篇帖子而引发的激烈讨论,却成了80后共同的数字记忆。
你在论坛交的第一个朋友是谁?
你们现在还联系吗?
那些在虚拟世界里建立的羁绊,是否还在现实中被延续?
或许,我们怀念的不是论坛本身,而是那个用文字交流、用心交友、没有算法干扰的纯真年代。
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luntan.ltd/thread-5-1-1.html
页:
[1]